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于2020年10月22日公布了《2020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主要在如下方面作以更新:①非专业施救者尽早启动心肺复苏(CPR);②肾上腺素早期给药;③实时视听反馈;④CPR质量的生理监测;⑤不支持双重连续除颤;⑥静脉通路优先于骨内通路;⑦心搏骤停恢复自主循环后救治和神经预测;⑧康复期间的治疗和支持;⑨施救者分析总结;⑩孕妇心搏骤停。本刊特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进行解读。
霍勇教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今年《指南》中的更新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再次针对性强调非专业施救者尽早启动CPR,并在醒目位置突出强调“尽管近年有所进展,仍只有不到40%的成人接受由非专业人员启动的CPR,而仅有不足12%的成人在紧急救援服务人员(EMS)到达之前接受了自动体外除颤(AED)急救。”并对非专业施救者培训中更新为:建议将自学、导师引导教学加实践操作的综合方式作为面向非专业施救者的导师引导课程的替代方案。如果无法进行导师引导培训,建议非专业施救者进行自主培训。建议对初中和高中年龄段青少年开展有关如何进行高质量CPR的培训。由此可见,国际对CPR工作的普及推广力度。
在美国,多数高中、大学已开设急救知识课程。在日本,公共场所AED覆盖率超过80%,并且政府制作普及网络视频讲座。《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提示我国每年有54.4万人经历心搏骤停,并且多数心搏骤停发生在院外。而我国目前心脏猝死院外抢救成功率小于1%,公众CPR培训率小于1%,CPR教育及培训迫在眉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发函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加强全国CPR师资培训。《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立法保护救助人实施救助,免去后顾之忧。《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提出,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标准,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机场、车站、港口客运站、大型商场、电影院等人员密集场所配备急救药品、器材和设施,配备AED。每5万人配置1辆救护车,缩短急救反应时间,院前医疗急救机构电话10秒接听率100%,提高救护车接报后5分钟内的发车率。(成人心搏骤停流程图如图1示)
图1. 成人心搏骤停流程图
二、《指南》中包含有关心搏骤停恢复自主循环后几天内最佳治疗方法的重要新临床数据,并指出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的患者救治需密切注意氧合情况、血压控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评估、目标体温管理以及多模式神经预测。对此,胸痛中心的建设可联合、及时、有效地提供救治保障,实施紧急心脏介入治疗,延伸胸痛救治网络,打通胸痛患者救治的起跑第一公里,最大限度改善患者发病到首次医疗接触延误现象,尽最大可能提高对患者的救治率。《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指出,所有市(地)、县依托现有资源建设胸痛中心,形成急性胸痛协同救治网络。强化培训、质量控制和督导考核,推广普及适宜技术。目前,我国已有4700余家医院积极投身于胸痛中心的建设,1507家已通过胸痛中心认证。胸痛中心建设正步入“全域覆盖、全民参与、全程管理”的“三全模式”新时代。(成人心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后治疗流程图如图2示)
图2. 成人心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后治疗流程图
三、《指南》中就复苏培训中的各种教学设计要点给出建议,并描述了各个具体的实施人员注意事项如何影响复苏教育。在政府层面,《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鼓励、支持红十字会等社会组织和急救中心等医疗机构开展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普及全民应急救护知识,使公众掌握基本必备的CPR等应急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到2022年和2030年取得急救培训证书的人员分别达到1%和3%,按照师生1∶50的比例对中小学教职人员进行急救员公益培训。